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姚广孝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,以“黑衣宰相”之名留名青史。他身为一代奇僧,却在朱棣麾下扮演着首席谋士的关键角色,其一生充满了争议与传奇色彩股票最新配资平台,在笔者眼中,堪称史上最强谋士。
当然,这里所说的谋士幕僚,区别于姜子牙、诸葛亮、王猛等全能统帅型文官,而是与汉初张良、三国郭嘉、明初刘伯温属于同一范畴。
想象一下,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谋士应当具备怎样的特质?必然是学识渊博,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;胸怀韬略,一计可定天下;功成之后,能潇洒地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而姚广孝,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从博学程度来看,姚广孝可谓当之无愧的“地表最强”。他出身医学世家,却踏上了佛道双修之路,同时精通兵、法、术、数、玄学,诗书方面也造诣非凡。
早年,他便与大儒宋濂结为好友,晚年更是主持了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工作。相比之下,张良不懂医术,郭嘉不谙术数,而姚广孝却做到了“你们会的我都会,你们不会的我还会”,其才学之全面令人惊叹。
展开剩余78%在地位方面,张良在刘邦分封爵位时,未能获得异姓王的殊荣,仅得留侯之位;郭嘉的职位“军师祭酒”是曹操自行创设,不在汉朝官阶序列之中,严格来说并无品级;刘伯温在明初36个功臣里排名倒数第二,只是一个伯爵,俸禄仅为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。
反观姚广孝,官至正二品太子少师,死后追封正一品荣禄大夫、上柱国荣国公,并且作为唯一的文臣配享朱棣太庙。如此众多的荣誉加身,纵观数千年历史,又有哪位纯谋士能够企及?
姚广孝地位如此之高,一方面固然有运气成分,《明史》记载朱棣早期身边多是没文化的莽夫,姚广孝作为唯一的文人显得尤为突出。
但更关键的是,他与其他谋士有着本质区别。一般谋士的主要职责是对老板提出的想法进行讨论并谋划实施路径,而姚广孝却能主动“吹出”老板的想法。
自他与朱棣初次相识,便大胆放言要送燕王一顶白帽子,此后数年如一日地劝说朱棣自立。可以说,靖难之役的大方向就是由这位和尚定下的。
不仅如此,姚广孝还弥补了朱棣集团最大的短板——军心。朱棣靖难面临着师出无名的困境,朱允炆才是正统,手下将士缺乏拼死效力的动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棣作为“老板”不便多言,而姚广孝凭借自己半生积累的佛道、玄学知识,以各种“心向天命”的说法为朱棣背书。
起兵之日,风雨交加,旗杆被吹断,本是不祥之兆,却被姚广孝巧妙地说成“飞龙在天,风雨相随”。此后几次军心动摇之际,若不是姚广孝的“忽悠”,靖难大军恐怕早已分崩离析。
再者,军师幕僚的至高成就在于“一计定天下”。曹操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、朱元璋的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是战略决策,而姚广孝为朱棣献上的“绕过去”这一简单的战术指令,却直接改变了战局。
面对久攻不下的济南城,姚广孝的这一指令让朱棣突破思维盲区。靖难大军绕过山东,直插敌后,迅速攻克金陵,完成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胜利。一计而定天下归属,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?朱棣这样的狠人,一生都不直呼姚广孝之名,而是尊称其为“少师”,这般待遇,其他谋士望尘莫及。
面对滔天功劳,姚广孝表现出了超凡的淡然。张良虽有云游天下之举,可实际上仍参与刘邦立储之事,并未真正隐退;刘伯温所谓的隐居山林,实则是与淮西派斗争失败后被贬出京城。而姚广孝拒绝封赏、拒绝还俗,不贪恋美女金银,白天上朝,晚上回寺院念经,真正做到了脱离低级趣味。
此外,后世大多忽略了姚广孝的内政能力。《明史》记载,朱棣出征时,由太子朱高炽监国,姚广孝负责辅佐;皇太孙朱瞻基出阁读书,姚广孝是其唯一的老师。他一人教导了老朱家祖孙三代,能力之全面令人钦佩。
然而,尽管姚广孝深受朱棣信任,享有“黑衣宰相”的赫赫威名,但在当时那个年代,他却是孤独的。年轻时,他自比元代奇僧刘秉忠,离经叛道的性格深入骨髓。晚年修书时,《明史》记载他“颇悔前非”。回到老家,姐姐闭门不见,发小也只留下“和尚误矣”四字。
姚广孝可以算是生不逢时,比李善长、刘伯温等人小了20岁,错过了元末明初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。到了洪武后期,百废待兴,朝廷更需要事务型人才,而姚广孝并非此类。
正如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所言,他一生所学无所施展,此后所做的一切只为“一展抱负”。只是,他所选择的道路布满黑暗与荆棘,至于这一切究竟是正义还是邪恶,是对还是错,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。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回眸历史故事
文本来源:@玄九尘的视频内容股票最新配资平台
发布于:天津市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